【穆桂英平南】(1)2h2h2h(1/2)

作者:sss1

29年3月22日

字数:10034

1、广南西路之乱

金銮殿上鸦雀无声,群臣都默默地低着头,不敢说话。丹陛之上的宋仁宗,

端坐在龙椅上,满脸怒容。在他面前的龙案上,摊着一份刚刚从广南西路传过来

的塘报。塘报是征南大元帅余靖写的,报称侬智高叛军已经西折,二度攻陷邕州。

宋军各路人马接连战败,损失惨重,请求朝廷再发援军。

宋仁宗连做梦也想不到,一个区区的僮族土司,居然能掀起这么大的风浪。

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,就席卷了整个广南西路和广南东路,兵锋直逼湖广。曾一

度围困了广南重镇广州。朝廷先后派遣孙沔、余靖等大将南下平乱,不料师久无

功,反而白白折了许多人马。

时值皇佑四年深秋,大臣们却感受到了彻骨的寒意。这股寒意来自于皇帝的

威慑,也来自于对敌人的恐惧。侬智高是一个怎样的啊?竟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

内,连克重镇,屡败名将,兵锋之盛,竟远迈西夏铁骑。

出乎群臣预料的是,宋仁宗的怒火并没有发泄出来,而是叹了口气,道:

「若早知如此,当时接受侬智高内附,便也罢了。」原来,侬智高早先为广源州

豪族,附于越南李朝。后因越南穷征极敛,侬智高之父侬存福忍无可忍,起兵对

抗。不料被越南李太宗出兵征讨,擒杀侬存福。侬存福之妻阿侬带着其子侬智高

几经周折,脱离虎口,返回广源州东山再起。原先,侬智高欲归附大宋而对抗南

越,不料仁宗不纳,侬智高走投无路,便起兵反宋。

广南东西两道被侬智高一呼百应,群起而应之。几月之内连克数十州县,并

一度围困广州。宋廷多次派兵南下,却连折名将。不仅如此,侬智高还僭号称帝,

在邕州建「大南国」,与大宋分庭抗礼。宋仁宗寝食难安,此时坐在龙椅之上,

更是坐也不是,站也不是。

本道是,当了天子,便可万事无忧,却偏偏生在乱世,北有辽国虎视眈眈,

西有西夏屡犯边境。如今西南又起战祸,难道祖宗立下的基业,都要毁在他一个

人的手上了吗?

宋仁宗还是从龙椅上站了起来,环视群臣,道:「可有良将,能替朕出征广

西?」

东西文武两列大臣,皆你瞅我,我瞧你,谁也不敢应声。

宋仁宗见无人应答,便又问了一遍。但文武大臣却好似耳聋一般,依旧无人

吱声。

宋仁宗不由怒上心头,骂道:「一群废物!平日里领皇粮,拿俸禄,而今正

是朝廷用人之际,却无人出头!」

这时,从文班里走出一人。只见他身高七尺,六十来岁的年纪,剑眉虎目,

不怒自威。此人不是他人,正是百官之首,天官寇准。寇准奏曰:「启禀万岁。

微臣保举一人,定能一举荡平西南,永消陛下心头之患。」

「哦?寇卿所荐何人?」宋仁宗紧蹙的眉头稍缓,问道。

「而今放眼四海,唯有征西大元帅狄青一人,可担此重任。」寇准答道。

宋仁宗一听,连连摇头,道:「不可!狄青领陇上精骑镇守西夏。如调他南

征,环庆一线虚矣。西夏国便可趁虚而入,届时战祸大矣。」

寇准没有再答话。万岁说得不无道理,西夏也是一股强敌,不可小觑。如果

真调狄青南征,恐怕社稷将有倾覆之危。

这时,文班中又走出一人。此人身高八尺,面如锅底,头戴官帽,身披绛袍,

留三绺长须,额头上明月高悬。此人道:「微臣包拯,举荐一人,可担征南大任。」

宋仁宗把目光移向包拯,问道:「包爱卿所举何人?」

包拯道:「天波府杨家可挂征南帅印!」

宋仁宗依旧摇头道:「不可!不可!自从三年前杨宗保在西夏阵亡之后,杨

家已无名将。如今府里只剩下一群老弱寡妇,宗保之子杨文广又尚且年幼,跟随

狄青镇西。无人可挂帅印!」

包拯道:「回万岁!不知皇上可曾记得当年大破天门阵的浑天侯穆桂英否?」

宋仁宗点点头道:「朕当然记得。当年若不是她作战神勇,连破南天一百单

八阵,如今又岂有朕之江山在?」

包拯道:「陛下所言不差。不如让浑天侯挂征南帅印,定能旗开得胜,班师

凯旋。」

宋仁宗忧虑道:「只怕浑天侯有了年事,不复当年之神勇也!」

包拯接道:「陛下!浑天侯穆桂英如今四十有二,正值壮年,又岂有上了年

事之说?想三年前,杨宗保战死沙场,若不是穆侯带着十二寡妇西征,直逼兴庆

府,使得西夏不得不递了降书顺表,又岂有今日之太平天下?由此可见,穆侯之

神勇,不减当年!」diyibanzhu.com

倌紡裙:伍妖玖叁伍伍伍柒玖

一旁寇准也接话道:「陛下,如有穆桂英挂帅南征,当远胜狄青数倍!请陛

下降旨,封穆侯为征南大元帅。」

宋仁宗一听二人所言,甚是在理。原本他思考着,如真的没有南征的人选,

便只能调狄青由陇上直下西南了。现在有了穆桂英挂帅,便无需冒险征调狄青。

更何况,当年狄青只是杨宗保夫妇的一员部将而已,论能力,论条件,正如寇准

所言,穆桂英比狄青更为合适。他思索了片刻,道:「既如此,便依两位爱卿所

言,封穆桂英为征南大元帅。只是,何人当为先锋?」

寇准道:「微臣近日接到范老夫子的来信,信中称杨文广之文韬武略,不输

其父,当为可塑之才。陛下可调杨文广为征南之先锋。一来,当使杨文广之才得

到施展,为国效忠;二来,杨文广尚且年幼,在其母亲麾下,可更得历练。」

宋仁宗道:「如有杨家母子征南,定能分朕之忧,解朕之愁。如征南之师凯

旋,当记两位爱卿一大功!」

当即由尚书院草拟了一道诏书,由寇准、包拯二人举着,直奔天波府宣读。

此时,穆桂英正凭栏倚靠,望着远方的天空出神。自从她十七岁嫁入杨府以

来,整整二十五年,基本上都是在马背上度过的。她和丈夫杨宗保的日子,也是

聚少离多。有的时候刚见面,就又要忙着各自出征了。即使两人在同一军营之中,

也是忙着商讨破敌之计,根本没有闲情逸致来好好地过一段二人生活。如今,杨

宗保已经埋骨黄沙,永远也见不到面了。这一切,仿佛都是一场梦。她常常会这

样想。

而她的人生,确实也犹如梦幻一般,充满了传奇色彩。她缔造的神话,是无

数男人穷极一生也无法企及的。抗辽,西征,无数异族勇士都在她的脚下簌簌发

抖,魂飞魄散。似乎,她从未尝试过失败的滋味。但是命运却让她壮年丧夫,这

像是老天强取的回报……

正当穆桂英沉浸在悲伤之中时,天波府里的点将鼓却响了起来。虽然杨家已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