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9章 谋算儒家(1)(2/2)

其实全新版本的独尊儒术和第一版的差别已经非常大了,第一版基本都是在吹捧儒家的。

可是前不久岳山才了解到,唐朝的儒家地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。他又回想了前世自己看过的史书,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。

儒家在唐朝确实很尴尬,国家确实需要儒家文化来治理国家。但尊崇的却是道家和佛家。

初唐时期皇族自诩为老子后人尊崇道家,道家才是第一显学,儒家第二,佛家第三。

武则天时期为了打压李家又抬高佛教的地位。儒家最倒霉,啥事儿没做掉到了第三的位置。

李隆基上位再次抬高道家,佛家变成第二,儒家还是第三。

之后的一百多年就是道佛之争,今天你压我一头,明天我压你一头。儒家很尴尬的坐稳了第三名的位置。

直到韩愈和柳宗元出现。两人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,使其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。

有趣的是柳宗元自幼好佛,韩愈虽然讨厌佛教但他很看重实际承认佛教的长处加以吸收。

所以在他们两个的手里,儒家文化和佛家文化进一步交融在一起,和道家思想一起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部分。

二人之后,儒家文化越来越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,最终在宋朝达到巅峰。

不过那都是几百年以后的事情了,眼下儒家正被道家压的几无还手之力。

了解了这些岳山大喜,如此他改造儒家遇到的阻力岂不是更小?

顿时他就改变了主意,吹还是要吹的,但不能在那么无脑吹,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都要写。

所以他把这本书一分为二,第一本讲的是独尊儒术的必要性。

先是介绍了历史背景,什么夏商周什么春秋战国,还肯定百家争鸣带来的文化繁荣,又介绍了秦始皇的的功绩。

然后指出了秦汉虽然完成了国土的统一,但思想上还不统一。原因就出在了百家争鸣上,大家各有各的信仰,思想无法达成一致。

长此以往国家必然还会分裂,这时候就需要完成思想上的统一。

百家思想,哪个更适用呢?

岳山又介绍了百家显学的优缺点,比如法家过于严苛,墨家过于理想化,道家过于清高,兵家、阴阳家等等也各有各的不足。

唯有儒家,就各方面来说最中庸平和,它强调的礼法能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。最终儒家胜出,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。

后面又讲了独尊儒术所带来的好处,比如社会结构日趋完善,民心逐渐统一等等。反正在尊儒的情况下,创造了灿烂的中原文明。

这就是第一本书的内容,用来拍儒家的马屁顺利融入儒家成为他们的一份子。

但这只是第一步,真正的精髓在第二部书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