宫女升职记 第150节(2/2)

“倒是会找补。”萧成煜低低说了一句。

————

上午时是萧成煜陪着沈轻稚在逛街,下午却是沈轻稚陪着萧成煜一路询问。

他问得很仔细,关乎百姓生计的米面粮油一样样都过问到,一边问一边还让年九福记录。

当他问到去岁的陈米时,眉峰微蹙,在铺子里却也没说什么。

待得从那家米铺出来,沈轻稚便问:“老爷,这是怎么了?”

萧成煜便低声道:“去岁的雨水不好,冬日虽然落了大雪,让麦子好好过了冬日,但稻子却受了夏季雨水的影响,北地的收成并不算好。”

收成不好,就意味着减产,到了今岁新稻要丰收之前,去岁的陈米也没有降多少价,也就是说有许多老百姓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,可能是饿着肚子硬挨的。

虽不至于闹出灾情,但百姓过得不好,萧成煜心里也并不是很好受。

此事萧成煜一早就知晓,也早就下了政令不让各地粮食大涨,可天高皇帝远,游官管不了当地的士绅,最终也不过只能维持一个高价而已。

繁花镇距离盛京很近,又属于奉天大营管辖,此地的粮商不敢大涨,可那几个依旧不是寻常百姓能随意负担的起的。

沈轻稚见萧成煜忧愁起来,便握了握他的手,柔声安慰:“老爷,眼看就要秋收了,今年各地都没有灾情,秋收一到,未来一岁都会丰衣足食,这一年里只要咱们的丰年稻和两季稻能研制出来,百姓的日子就能好过许多。”

沈轻稚牵着他的手,两个人一路往前走:“再说即便今年的粮食价格高,但比之往年也不过只高了三五文钱,良民家中都有盈余,日子虽会难过一些,却到不了无米下锅的地步,若当真如此,各地的邸报便不会是那个样子。”

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,萧成煜是新皇帝,邸报不敢写天怒人怨的事,可各地父母官又不是没跟萧成煜打过交道,三年一期的任免,他们上任之前都在京中见过冷面的大皇子,有的甚至是萧成煜当太子时任命的布政使,他们多少了解萧成煜的。

萧成煜从来不喜欢被人隐瞒。

所以新一季的邸报虽然会比往年要写得漂亮一些,当真有大灾也不会隐瞒,这是隐瞒不了的。

邸报沈轻稚也是看过的,故而会如此安慰萧成煜。

果然她这么一说,萧成煜面色便缓和下来,拍了拍她的手,低声道:“我知道。”

他知道,可到底还是会为此事忧心。

沈轻稚柔声安慰几句,他自己也想开,便不再继续纠结。

沈轻稚以为上午在西市逛得就够久了,结果这一下午,萧成煜在东市来来回回问价,问得仔细又慢,弄得东市的好多粮商都以为他来进货,倒是不知不觉说了许多坊间的小事。

这么一来,就更漫长了。

沈轻稚却不觉得无聊,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,她自来就上心,也想为百姓出一份力,故而听得也很认真。

这一晃就是一整个下午,到了酉时初刻,金乌都减了热度,他们才刚刚把所有的商铺都问了一遍。

待几人在悦来酒楼坐下,沈轻稚才觉得浑身酸痛,尤其是小腿肚子又疼又麻,一坐下来就觉得骨头都疼起来。

就连萧成煜都觉得有些疲惫了,见沈轻稚这模样,不由笑了:“晚上回去好好歇歇,让宫人给你按一按身体,明早若是起不来,咱们就躺够了回行宫。”

沈轻稚笑着白了他一眼:“那不成,好不容易出来一趟,我还想去听一听戏呢。”

繁花镇比盛京要小得多,却也可同许多偏远的州府相比了,镇中除了有名的东西市,还有远近闻名的皮影戏,原本两人安排的行程就有皮影戏,沈轻稚今年只能看这一次,自然不肯放过。

萧成煜见她累得都撅了嘴,却依旧坚持要去看皮影戏,不由笑道:“那好,你若是起不来,我就背你去。”

两人说着话,晚食便上了桌。

这一家的招牌是豆皮红烧肉和肉饼,沈轻稚每一样都很喜欢,待用了晚饭,便挣扎着跟萧成煜一起走回了宅子。

若是她这会儿不走,身上会更疼,慢慢踱步回家,反而会让全身放松下来。

待回到宅院,萧成煜却歇不下来,他今日出来一整日,折子还没看,故而叮嘱了沈轻稚一声便去书房看折子去了。

沈轻稚靠在寝房的躺椅上,让戚小秋和银铃给她按摩。

银铃今日没跟出去,戚小秋也只站在门口等,故而两人都没她一个人走的路多。

被按着按着,沈轻稚似就要潜入梦乡里。

然而此时戚小秋开了口。

她声音很低,就连不远处的银铃都听不见,沈轻稚却听到她对自己说:“娘娘,今日那家卖络子的给了回话,说今夜或者明日去取都可。”

沈轻稚缓缓睁开了眼睛。

戚小秋日日都陪在她身边,景玉宫里的事桩桩件件都要过戚小秋的手和眼睛,可以说,景玉宫对于戚小秋而言是没有秘密的。

而沈轻稚这个景玉宫的女主人,在宫里对于戚小秋来说也没有秘密。

她的身家性命都在沈轻稚一人身上,她同沈轻稚也很投缘,两个人一路扶持到了今日,没有比戚小秋再忠心的了。

故而今日这络子事件前后都很奇怪,同沈轻稚的性格很有些迥异,但戚小秋也依旧按照她的吩咐好好办了差事,从头到尾一句话都没多问。

娘娘吩咐的事,她从来都不需要多问。

沈轻稚最喜欢的就是戚小秋的这一点,她同戚小秋从来都是知无不言的,可唯独这件事,她无法开口,也不能开口。

说出来怕是曾经的她都不会信。

沈轻稚眨了眨眼睛,对银铃摆了摆手,让她退下去,然后便戚小秋:“是谁给的回话。”

戚小秋想也不想就回答:“应该就是那小姑娘的姑姑,瞧着三四十的年纪,是个面色很冷清的妇人。”

“我知道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