边山寒[种田] 第198节(2/2)

当然,最让李青文接受不了的是,一柄剑的价格竟然能抵好几口铁锅!!

六月份的旬假,几乎没有人离开私塾,李青文比谁都走的早,他惦记二哥,到南中门时,城门还没开。

等待的时候,李青文发觉一个守城士兵有点特别,个子高,样貌俊朗,眉眼间仿佛凝着冰霜,虽然跟其他人穿着一样的衣服,但不怒自威的神态,看上就让人心生畏意。

虽然不想说旁边的人是歪瓜裂枣,但他站在那,着实就有鹤立鸡群的感觉。

看着看着,李青文觉得这人有点眼熟,正想凑过去看个仔细,鼓声响起,门轰隆隆的开了。

不等李青文瞧个仔细,后面的人哄哄的向前,都想早点进城。

李青文差点被挤进去,赶紧又返了回来,旁边的官兵大声喝道:“干甚?!”

回头又仔细看了那个高个的城门官兵一眼,李青文指了指男人的脸颊处,快速的道:“大人,你闻不得花粉,生病了,得去看大夫!”

因为这里没有“花粉过敏”的病症,李青文高中同桌是,他见到过同桌那么痛苦,一眼就瞧出了男人脖子处的红肿不正常,出言提醒。

“把口鼻捂住再出门!”

李青文跟男人这一搭话,旁边的士兵不敢再多言语了,高大的守城官兵点了点下巴,既是表示听到了,又让他赶紧走。

直到进了城,李青文也没想起来,自己在哪里见过这个人。

李青文到东城的院子时,正好有人过来送羊,李青勇揉着惺忪的眼睛,看到李青文时,裂开了一口白牙,上来捏了捏他的脸,“仔儿终于长肉了,这里正好有秤,快秤一秤。”

因为李青文不想被钩子吊起来,所以就没称成。

李青宏也起来了,知道弟弟这么早过来就没吃早饭,让他等着一起喝粥。

李青卓拖着病体操办了恩师的后事,这些日子伤还没有完全好,但并不耽误一个月后到大理寺赴任。

听说二哥的差事没有受到影响,李青文一边喝粥一边寻思,这案子是不是就到此为止了。

虽然李青宏每日都做各种进补的,李青卓脸色还是有些白,吃完饭,他问了李青文最近学习的事情,又讲了考试时的种种。

一切好像又回到了从前,如果不去看李青卓的病容和左臂上的黑纱的话。

跟二哥三哥呆了半日,李青文去了苏家,走之前就说了,晚上他不回来。

结果到了苏家,苏元宝和苏树清都不在,李青文都没进去叨扰,又折返回来。

午后,铺子里最忙了,李青文帮着往上端菜,在二楼的雅间看到一张不熟悉也不陌生的脸。

不过,之前见到时,这张脸一直都是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模样,此时却满嘴油光,埋头掏着骨髓。

放下菜,李青文假装没看到,转头想要走,啃骨头的人恰好抬头,看到他,道:“站住!”

李青文没有回头,坐在桌边的男人用帕子将手和嘴都擦干净了,侧头叫出了他的名字,“李青文。”

这回再也不能装看不到,李青文回过身,看着面前端坐的人,恭敬的喊道:“徐夫子。”

被学生们视为饮露餐花的徐青元开口道:“再上两斤羊骨头,这些菜拿下去。”

李青文听话的把菜端下去,特意挑骨髓多的上了一盆羊蝎子。

第224章

送茶水的时候, 李青文看到私塾的徐夫子正在跟李青勇说话,等到他结账离开,李青文才找到李青勇问。

“是咱们铺子的老主顾了,听我哥他们说, 在西城时便时常光顾咱们, 今年又到这边来了,还夸咱们东城新铺子选的好, 宽敞……”李青勇这般说道。

想想私塾的伙食, 李青文旬假结束前也吃了一盆羊骨头才离开。

本来他能吃更多的,但是怕吃多了上火, 故收敛了几分。

出城的时候,李青文特意去寻之前那个官兵,但却没有看到,不知道是不是去治病了。

每次旬假, 李青文都是离开的最早,回去的最晚的,跟他这样的学子有很多, 回去的路上,李青文就碰到不少喝醉的, 浑身胭脂味道, 在哪里喝的酒不言而喻。

回到私塾,李青文看到花圃中不少人弯腰摘取花瓣,应该是要做花茶。

不光李青文,朱祖元也靠在窗前看那些干活的人, 他有感而发, 顺便吟诗一首。

干活的里面大都是附近的农户, 因为有些不一样的口音, 李青文特意去问有没有并州的,他还没忘记,自己答应乡亲们找他们的亲人。

但是,这里面没有他要找的人,不过外郊的农户告诉李青文,之前不少并州流民都聚到了码头那边找活干,在那里可能寻的到人。

码头离这里几百里,来来回回要好几日,李青文这个节骨眼去不了,便让人把信儿给三哥捎去,让他找人去瞧一瞧。

进入七月,私塾的气氛更紧张了,晚上不少学堂都掌灯,一直到天明。

李青文还是一样的休息和学习,知道确切的考试的时间,让头脑黎明时便保持清醒,以此来更好的应对接下来的考试。

朝廷开科考试种类繁多,秀才科、明算科、明法科、明经科、进士科等等,参加进士科和明经科的读书人占了八成以上,明经科最容易,因为大梁重进士,李青文就跟二哥一样选择考进士科。 (注:1)

乡试和省试考的相差无几,都是贴经、杂文,策问三场,贴经类似前世的填空,范围是大经两本《礼记》和《左传》,中经一本《仪礼》,小经两本《尚书》和《周易》,杂文有诗、赋、箴、铭、议、论等,策问五篇,针对国家的律法、政务等等提出问题并作答。(注:2)

贴经这门考试对于李青文来说是最简单的,因为他早就把这些书背的滚瓜烂熟,策问的话,他从二哥的笔记中寻到了眉目,自拟了几十个题目,做了上百份的应答,诗赋是短板,不是一年半载就能补上来的,对于这一科,不求文采斐然,只求工整,带些韵味就够了。

考前,李青文将学习的重点放在策问上,根据之前的三次乡试,这个是非常重要的,毕竟朝廷选拔学生是要做官的,做官就涉及处理实务,策问便是考验读书人是否有治理之才。

第一次听说考这些内容时,李青文就知道考试不像前世的高考,更像是考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