灿烂的七十年代_分节阅读_38(2/2)

“回去干嘛?”

“我想找乡亲们买点土布。”

杨雪珍默默地掏口袋,拿出五块钱塞给许秋阳:“给你拿去买布吧,早该换身衣裳穿了。”

“不用,我有钱。”许秋阳不肯要。

“前些时候表姐帮我妈换布,一卷三十尺的土布,能换三块钱加十尺的布票,你又没有布票,一般人家不换给你,就算换也得多加点钱。”

许秋阳想了想:“那行吧,算我先借你的,以后再慢慢还你。”

杨雪珍的表姐在县城的酒厂上班,是吃商品粮的,每个月都有一定数量的各种票证发下来,像她表姐那样的单身姑娘,各种票什么的省一省自己还是够用的,但有家有室的人就不一定了。

特别是有些孩子多的人家,如果单靠发下来的布票去裁布做衣裳,那是肯定不够的,所以就打起了乡下人自己织的土布的主意。十尺布票能换三十尺土布,用来做孩子的衣裳,还是很划算的。

乡下几乎家家都是会自己织布的,不然的话农村人又没有布票,不自己织还能穿什么?

生产队里专门划了地用来种棉花,获之后按照家庭人口分下去,一家人的衣服、棉袄、被褥什么的,就都全在里面了。

有些人家的主妇勤快,手艺又好的,织的布自家人穿不完,也希望能拿到县城里,换点油盐柴米的钱,再换点乡下人没有的布票啊、工业券什么的,也能去县城的百货公司买点紧俏的商品,体面一下。

但这种交换是不能放在明面上的,不然就成了投机倒把了,所以这时候就需要像杨雪珍的表姐这种既有亲戚在农村,又有同事朋友在县城有这种需求的人了。

杨雪珍她妈特别有经济头脑,利用她村支书老婆的方便,在村里了不少土布,然后在通过她表姐转手出去,这一进一出,倒让她攒了不少私房钱,杨雪珍身上这些好看又时髦的衣裳也是这么来的。

“你回去找我妈问问,她知道哪家的布织得好些,让她带你去买。”杨雪珍交代说。

“好,我知道了,你去你表姐家要我们陪你一起过去吗?”

“不用了,我自己去就可以了。”

“那你今晚记得早点回来,晚上还要开学习会呢!”大伙儿都搬到工地上住之后,水电站的一切管理都进入了正规,像供电局里一样,每个星期都要有三个晚上要开学习会,学习马列主义、背红宝书,还有学唱革|命歌曲。

三个人说完话,杨雪珍也了眼泪,然后各自分路走了。

许秋阳和邓淑美回到村里,邓淑美先回家一趟,把剩下的工钱交给她妈,再从家里拿一小袋红薯什么的带回工地,晚上吃饭的时候塞进灶膛里,开完学习会肚子饿的时候吃正好。

许秋阳去找了杨雪珍她妈,让她带着去买了一卷三十尺的土布,花了四块五,人家本来还不愿意卖给她的,说是钱少的没关系,但想卖给城里人换点工业券,给家里的孩子买双胶鞋。

杨雪珍她妈好说歹说,人家也是看着许秋阳可怜,这才勉强卖给了她。

许秋阳抱着这卷白布,欢欢喜喜地跟拎着一小袋红薯的邓淑美一起回工地:“淑美啊,你拿钱回家你妈说什么了吗?”

“就说以后让我别瞎花钱,得留着给我弟以后念书。”

“毛巾也拿回来了吧?”

“嗯,毛巾和手套都拿回来了,给我弟。”

许秋阳一边叹气一边捏了捏她的脸蛋:“唉哟我的小姑奶奶,你就不能长点心为自己打算打算吗?你不能什么都拿回家呀,得给自己攒点嫁妆啊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