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7.连号(2/2)

每一口饭,每一块肉,都要先送到他嘴里,孝敬完父母,自己才有机会捡剩下的。就连衣服,也是先给弟弟做,剩下的边角料给她凑出一件。小时候他们尺码相似,偶尔弟弟穿坏的,打几个补丁,也会剩下给她。

都无所谓,余颖觉得。

哪怕是弟弟毫无预兆地泼一盆水到她身上,见她狼狈的样子拍手称快,大声喊她“贱人”,父母闻讯赶来,无视像落汤鸡的她,只是搂着弟弟夸,竟然都会说脏话了,真有男子汉气概——她都觉得无所谓。

直到她考上县城最好的高中,差几百块交学费。父母不愿出钱,因为这笔钱他们还要留着找关系,帮弟弟在邻村随便哪个中学读书。他成绩太差,九年义务制教育在那时还只是个刚刚提出的概念,没有关系通融,哪个学校都不愿收留他。

“你念书那么好有什么用,到时候都是在家里给人干活的。”她娘说,“等你十六七岁,我们就在周边帮你相个好人家。”

父母对余颖最大的盼望,就是有人提亲。

也是奇怪,这对资质平平的夫妻,不知是哪个基因变异到余颖身上,打小她就因为脸蛋在村子里有些名气,老早有几户同村的过来,扒拉她的下巴,像在市场挑母猪一样,和父母商量以后结婚的事。他们也对她报以厚望,期待着等她到年纪许配给阔绰的某家,换来足够的聘礼。

如果不是到过县城,读过书,余颖也会觉得这就是她的宿命,没什么不妥。可她见过更好的样子,便容不得往后的污秽。

学校的老师想帮她,去她家里做思想工作,说余颖成绩优异,能考上大学,好大学!那年头教育普及刚刚展开,大学生可是个稀罕玩意儿,重点大学生更是鸡窝里的金凤凰,一个县城若真能出一个都了不得,别说全村敲锣打鼓、村长亲自设宴,恐怕县长都能被褒奖提拔。可她父母就是不听,觉得这女老师在诓人,一姑娘能有多聪明,还上大学?这两人肯定是合起伙来骗他们钱,拿着木棍将老师扫地出门,余颖锁到后院腌咸菜。

她也想过勤工俭学,可每天所有的家务都要由她做,农活也要帮忙,作业都是蹲地里抢时间写的,书更是恨不得捆脑袋上,走路都在读,才有这样的成绩,她哪来功夫去打工赚学费。老师告诉她,有个组织叫“妇联”,她或许可以去那里寻求帮助。趁着某次去县城进货的机会,余颖四处打听,没人知道这个组织在哪,但有人提醒她去县委问问。她在那遇见当时负责管事的人,年轻的薛老。

他是唯一拯救自己的希望,她是送上门的实绩,说得上互惠互利。

大学时期的余颖,很自然地和薛老谈上恋爱,毕业后结婚,就算她知道他比自己大了十多岁。

“我当时就是觉得,她身上有一股不属于那个年龄,但属于她的倔强和韧劲。比我都强,比我见过的大部分男人、女人都强。”薛老好像从来没有和薛钰宁讲过以前的这些事,回忆起来才发现,有些细节都记不清了。至于后来为什么会离婚,他叁言两语道不清楚,薛钰宁隐隐约约却能从这些故事中领悟。

余颖再恨她的父母,却一直没有与他们断绝联系。听闻她飞上枝头,那一家叁口想当然地来向她索要钱财,包括弟弟盖房子、娶媳妇的钱,甚至侄子一到叁岁的吃穿,也叫她出力。按照赡养义务,她一一给予,绝不是念在亲情。和她相似家庭出来的人,余颖见过许多,她们分为两大类——要么极为渴望感情,要么极为绝情,她是第二类。

余颖离开这个家以后,她的母亲自然成为最劳碌的人,没几年落下一堆病去世了。她父亲本想再娶个续弦照顾自己,她极力劝阻,最后以“这女的以后肯定跟你儿子抢财产”成功说服。

城市开发如火如荼,环线越建越多,很快推土机就到了老家的村子。被征收土地,每户人家会按照面积得到相应且丰厚的赔款,甚至好过他们干一辈子农活。弟弟住的那套房子,地契和房契都写的余颖的名字,那个草包什么也不懂,只觉得哪怕房子是她的,他赖着不走又能如何,可现在上门赶人的不是她,他们屁滚尿流地搬出去。

弟弟工资收入不高,隔叁差五还要靠父亲接济,可父母的大部分赡养费都是余颖所出。现在父母双双过世,没有遗嘱,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之一,她有非常正当且合规的理由,要求分得大部分遗产。

她这次回来,就是处理相关手续,顺便度假。

叁言两语,薛老把余颖的前半生事迹说得清清楚楚。

“生下你以后,她就跟我提了离婚。”薛老依旧看着那个池塘,“她是一个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人,我留不住她。”

“那你偶尔会想她吗?”薛钰宁问。

池塘的波光泛得有些刺眼,薛老扭过头,留给她一个黑白混杂的后脑勺,呼出极长一口气,没有回答。